孩子把幼兒園玩具拿回家怎么辦?
1、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,告訴孩子玩具是屬于幼兒園的,是給幼兒園的小朋友玩的,沒有經過老師的同意,不能把玩具帶回家。如果其他小朋友都喜歡幼兒園的玩具,都把玩具帶回家,幼兒園就沒有玩具玩了。
2、告訴孩子想把幼兒園的玩具帶回家,可以跟老師借,”但第二天要拿回幼兒園,可以這樣說:“老師,我能借**玩具回家玩嗎?明天還回來。
3、引導孩子自己把拿回來的玩具還回去,讓孩子把玩具送回家?;蛘吆秃⒆右黄鸢淹婢哌€回去,可以這樣說:“老師,對不起,**昨天沒經過你同意就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去玩,今天把玩具送回來?!?/p>
4、如果孩子把東西送回幼兒園,以后連續幾天不再拿東西回家,還可以給予表揚或獎勵。對孩子正當的物質需求,應盡可能給予滿足,以防止孩子因為從家里得不到,而“惦記”幼兒園或別人的東西。
5、如果孩子經常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,就要與老師溝通,觀察孩子行為的動機和規律性,幫助孩子克服這個毛病。比如有的孩子只是看到大人或電視上有人經常順手牽羊,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是模仿,教育起來也就會容易些。
那么,孩子把幼兒園玩具拿回家是“偷”嗎?
心理學家皮亞杰根據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和使用,認為0-3歲幼兒無任何規則意識,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。4-7歲幼兒會尊重或順從規則,但是還沒有達到自律水平。
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,將0-3歲幼兒的行為看作無意識行為,4-7歲幼兒的行為看作有意識的行為。
因此,當孩子把幼兒園玩具拿回家時,關鍵要認清孩子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。
3-4歲的孩子把玩具拿回家,大多是無意行為,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單純的喜歡這個玩具,可能是在幼兒園沒玩夠,或者一直想玩,但卻被別的小朋友“占著”,或者想“霸占”這個玩具,只能他自己玩,或者家里沒有,所以把玩具帶回家了。
而5-6歲的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家,大多屬于有意行為,就是“偷”了。他們知道拿別人的東西不對,但他們卻“明知故犯”,因為喜歡某個玩具,卻很難控制自己而把玩具帶回家,還把玩具藏起來,在家里偷偷的玩。